您的当前位置:

煤矿智能化发展“不平衡”怎么破

2021-07-21 15:38:00527

  日前,国家能源局、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《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(2021版)》要求,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,加快建成一批多种类型、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”。针对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基础与生产条件复杂多样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,《指南》面向井工煤矿、露天煤矿及选煤厂等对象,分别提出技术路径、建设要求,并将通过分类建设与分级达标相结合等方式,因矿施策、培育典型。 

  自去年2月,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以来,多地纷纷掀起建设浪潮。目前,首批71处示范矿井启动建设,部分先行先试煤矿取得初步成效。但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表示,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还存在多个“不平衡”,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导致技术路径、难易程度、效果等均不相同,为全面推行智能化埋下“堵点”。 

  “我们是早年的小木屋,千万吨级矿井从一开始就建成高楼大厦” 

  “无人跟进作业、有人安全巡视、地面远程操控”,在晋能控股集团塔山煤矿早已不是新鲜事儿。坐在地面调度中心,综采队机电副队长曹平点击“一键启动”,通过大屏幕,即可看到井下各类设备运转起来。“各巡视人员请注意,智能化采煤远控模式现在开启”——在中间的主屏幕上,监测数据不断跳动,两旁几十块小屏幕实时显示井下不同区域的场景。 

  塔山煤矿是“十一五”期间我国建成的首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,现已构建起一大平台、十大系统、27个子系统的智能化矿山雏形,涵盖全面感知、5G传输、自主决策、协同控制等功能。“矿井基本实现回采、掘进、运输、通风、供电等过程的自动化、智能化运行,探索出了以数据决策为导向的全新生产管理模式,跨出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的一大步。”曹平称。 

  约30公里外的晋华宫矿,同属于晋能控股集团,这里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于去年底刚刚投产,今年计划建成首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。“下一步全面实现智能化,在目前单班25人的基础上,一个班可减少20人左右,真正实现减人提效。”该矿总工程师张晓东称。 

  张晓东同时坦言,作为一座有着6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井,推行智能化建设难度更大。“晋华宫矿先后经历刀柱式采煤、壁式采煤等传统方式,直到2011年才首次实现大采高一次采全厚采煤方法。就像盖房子,我们是早年的小木屋,千万吨级矿井从一开始就建成高楼大厦,井下条件千差万别,基础设施也不一样。” 

  张晓东举例,同样是5G下井,现代化矿井条件相对较好,为基站安装打下良好基础,在老矿井找一处合适区域却不那么容易。“同样的设备,到了我们这里安装条件更加苛刻,实施起来任务更加艰巨。” 

  存在软件与硬件、投入与产出、技术需求与开发等多项不平衡 

  上述对比,正是智能化发展“不平衡”的一个缩影。王国法表示,由于不同矿井的煤层赋存条件差异较大,建设基础首先存在不平衡。“西部晋陕蒙大型煤炭基地煤层赋存条件较好,矿井经济效益好,智能化投入较大,基础较好。西南云贵川矿区的煤层赋存条件复杂,矿井产量低,经济效益较差,建设基础相对薄弱。” 

  记者了解到,受此影响,西部大型矿区智能化开采技术、装备相对成熟,人才储备相对丰富,智能化建设速度快、效果好。而中东部、西南部矿区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的适应性较差,高端技术人才匮乏,建设速度缓慢、效果较差。 

  此外,“不平衡”还体现在硬件与软件、投入与产出等方面。王国法指出,为提高智能化水平,决策层更倾向于采购高性能计算机、布设万兆以太网环网、购置进口采掘装备等硬件设施,但对于相关软件开发、大数据中心建设、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建设等投入相对不足,导致软件开发速度明显滞后于硬件功能,造成设备性能难以发挥、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浪费等,反过来对智能化发展形成制约。 

  “开展全面智能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、人力、物力资源,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支撑。部分矿区取得了一定的技术、经济与社会效益,但大部分矿井的投入产出比明显较低,导致建设意愿不强烈。”王国法称。 

 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王方田告诉记者,越是条件复杂、灾害严重的矿井,实际越需要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,以实现减人提效、安全开采。但现有技术在煤层赋存条件相对简单的矿井,使用效果较好,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对复杂条件的适应性还不够强。“比如,精准地质探测、智能快速掘进、复杂条件智能综采等,都是目前需要克服的难题。技术需求与开发之间的不平衡值得关注。” 

  凝练出一批可复制的模式、经验,逐步向类似条件矿井推广应用 

  多位专家一致表示,煤矿智能化建设不可一蹴而就,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。“业内已建成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,掘进工作面也在开展多种新型设备的应用实验。多种模式并存,是当前智能化建设的发展途径。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。 

  刘峰认为,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尚处于示范培育阶段。针对不同矿区的开采地质条件、复杂程度,以及企业智能化建设基础参差不齐等现状,应当因矿施策,示范先行,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取得突破后,继续推进生产辅助系统的远程监控、无人值守以及智能掘进工作面等研发。 

  王方田提出,面对多个“不平衡”,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应实事求是、不盲目指挥、不“一刀切”。煤炭企业应以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为己任,根据实际地质、生产等条件提出具体需求,加大对智能化采掘科技项目的投入,使得智能采掘装备更好地适应特定条件。装备企业积极推进相关设备的研发与应用,从小处着手解决制约智能采矿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。“煤矿智能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策激励、装备投入、技术创新、管理科学等多个环节支撑。不同煤矿条件差异大、技术管理积累不等,操之过急予以推广,易造成投入过大、加重企业负担,形成前期一阵风、后期发展乏力的局面。” 

  王国法也称,破解“痛点”既需要理论、技术、装备、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创新,也离不开保障措施。对此,建议分区域、煤层赋存条件、技术基础、发展现状等,制定煤矿智能绿色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分阶段发展目标和任务。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,建成智能绿色示范煤矿,凝练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智能绿色开采模式、技术装备、管理经验等,逐步向类似条件矿井进行推广应用。